《斯巴达300勇士》:“文明冲突论”的恶搞版

太平洋在线 78 1

  作为安德烈·巴赞的信徒,我本能地不喜欢《斯巴达300勇士》(以下称《300勇士》)——太多的特效、太繁琐的镜头、太虚假的构图、太做作的表演,搅得我心绪暴躁,审美能力大打折扣。

  当然,个人好恶损害不到北美票房冠军,已经有很多人走进影院,接受好莱坞的“洗脑”。

 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炮制出这样一部影片,好莱坞寓意明显。我并不排斥“寓言式”电影,英格玛·伯格曼的《第七封印》就费解得我津津有味。关键在于,伯格曼在进行哲理思考,没有试图重建历史。《300勇士》则相反,且形同恶搞。

  影片的背景是公元前480年,波斯国王薛西斯亲率大军从赫勒斯滂海峡直扑希腊半岛。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带领300勇士扼守温泉关,以全部牺牲为代价,牵制了波斯军队。这段史实见于希罗多德的不朽名作《历史》,他还宣称,波斯军队有几百万之众。对于这个荒唐数字,《300勇士》亦步亦趋大肆渲染。

  波斯是否拥有如此唬人的军队?据希罗多德说,10年前的马拉松战役他们一口气出动了2641610人(精确到十位!),此次派个百八十万的实属正常。然而,德国军事史家德尔布吕克在1900年发表的《战争艺术史》里提出质疑:如果真有264万大军,行军的纵队将长达680公里,能把希腊活活撑爆!结论是,希罗多德放了卫星。希罗多德何以忽略常识呢?德尔布吕克指出,这是他没分清楚神话与历史的区别,导致误听误信。据此反推,温泉关之役中波斯军队也不可能高达百万,现代历史学家考证至多10万到30万。

  300人对10万同样可歌可泣,不过切勿遗忘,要不是雅典舰队在萨拉米湾重创波斯舰队,希腊诸城邦恐怕依旧劫数难逃。偏偏《300勇士》闭口不提雅典,仿佛战士型的斯巴达成了学者型的雅典的保护人。导演扎克·施奈德如此处心积虑地将斯巴达吹捧为“希腊精神”的典范,意思无非是自由也需要鲜血与武力来捍卫——这显然是种“影射”。

  泛泛而论,不能说施奈德错了,就像希腊人反抗侵略是正义的。问题是不能绝对化,尤其不能将自由置于一组组二元对立模式上。

  可惜《300勇士》就是这么做的。影片隐喻的二元模式简单粗暴:希腊对波斯、西方对东方、文明对野蛮、公民对暴君、自由对专制、战士对怪胎、基督教对伊斯兰教……既然非此即彼、你死我活,既然杀戮“自由之敌”天经地义,就难怪影片中的波斯军人个个长得惨绝人寰,脾气张牙舞爪得超过撒旦,射出的箭密集如蝗(抄袭张艺谋的《英雄》?),也难怪片中的希腊叛徒要么比夸西莫多还畸形、要么收受贿赂阴谋破坏。总之,给人的感觉是,它们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野蛮,活该被“自由”砍死。

  完全是“文明冲突论”的恶搞版,某种程度上,也是好莱坞的“主旋律”电影,只不过好莱坞手段高明,深谙吸引眼球之道。例如这部《300勇士》,其“电脑游戏”的风格很难立即取信观众,却能成功取悦他们,由此,它所隐喻的二元对立模式,趁机塑造(或篡改)观众对历史的“看法”。

  看看影片里斯巴达勇士匀称发达的肌肉,再想想瑞芬斯塔尔崇尚的“力与美”,我恍惚觉得《300勇士》和《意志的胜利》(Triumph of the Will)异曲同工。在那部影片中,瑞芬斯塔尔把1934年纳粹党徒的纽伦堡集会幻化得犹如神迹;至于《300勇士》,其最后一组镜头里,斯巴达国王的死亡姿势好像十字架上的耶稣,接着拉全景镜头,场景好像烙在中世纪教堂窗上的宗教画。尽管耶稣还要等480年才诞生。

标签: 斯巴达 文明冲突论 勇士 300

发表评论 (已有1条评论)

评论列表

2022-09-08 08:27:30

了,就像希腊人反抗侵略是正义的。问题是不能绝对化,尤其不能将自由置于一组组二元对立模式上。  可惜《300勇士》就是这么做的。影片隐喻的二元模式简单粗暴:希腊对波斯、西方对东方、文明对野蛮、公民对暴君、自由对专制、战士对怪胎、基督教对伊斯兰教……既然非此即彼、你死